《幼儿园工作规程》指出: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,为幼儿活动与表现提供机会与条件。环境的影响伴随幼儿身心成长的全过程,对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素质的形成,对发展幼儿智力和能力有着重要作用。为促进幼儿深度学习和教师专业成长,11月22日,温江区和盛镇中心幼儿园开展了班级环境创设互评活动。
观摩现场,各班级老师化身“小导游”,对班级主题墙及区域设置、材料投放、幼儿作品等进行介绍。围绕主题核心价值,追随幼儿兴趣与需求的班本课程推进过程在教师的讲述中、在充满幼儿丰富表征的环境中逐渐清晰,生动地再现了幼儿成长的精彩瞬间。
能“互动”的区角环境
环境是有生命的,它是随着孩子的学习、生活不断生长的,具有动态感、延续性和互动性。大班的老师立足儿童视角,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,结合《大中国》主题与孩子共同构建“青花馆”、“汉字馆”等区域,并根据班级幼儿的经验、能力需求,利用环境呈现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材料。在孩子与区角环境的有效互动中体现出孩子的主题经验和学习过程,从环境中充分感受到丰富性、价值性。
会“说话”的主题墙
各班主题墙各有亮点,孩子会通过自己的“一百种语言”来表达对课程的探索与学习。中班老师追随幼儿兴趣,在主题墙面中呈现《多彩的秋天》主题核心价值。如:中二班孩子对“怎样制作柚子糖”产生兴趣,并通过制作柚子糖的步骤进行猜想记录,实践验证,从制作过程、制作比例进行深入探究。老师们多角度的阐述,让主题墙变得可看、可探、可说、可延……
可“对话”的游戏材料
丰富的操作材料作为介质,能为孩子提供灵活且具有创造性的活动,成为孩子学习的重要方式与途径。小班老师基于幼儿年龄特点、结合“秋天”主题,通过秋天落叶的特征为幼儿提供了树叶配对、排序、找影子等简单易操作、趣味性强的操作材料,帮助孩子在游戏中积累经验的同时,感知秋天的美妙。
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实践和反思,环境观摩结束后,教师们随即展开评价讨论,让思维的碰撞在实践中落地生根。副园长甘雪怡指出,环境是课程生成的土壤,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生成新的学习,课程也会生成新的环境,在创设环境的实践与研究过程中,要思考“到底应提供给孩子什么样的经验”、“环境创设的出发点在哪里”、“环境创设背后的价值是什么”。
整个观摩活动为老师们构建了一个相互学习、资源共享、共同进步的平台,老师们将继续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浸润多彩童心,让无声的环境,孕有声的教育,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!

